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極端天氣、沖突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有53個國家或地區約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或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比前一年增加近25%,創二戰結束以來的歷史新高。
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全球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的出口限制令,限制品類包括小麥、玉米、面粉、西紅柿、植物油、豆類等。
在全球糧食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全球大米出口量前三的國家接連作出表態,5月27日,印度宣布可能會考慮限制大米出口,以防止該國出現商品價格急劇上漲或大米短缺的現象;同日,泰國政府發言人表示,泰國與越南計劃聯合提高大米價格,以提高泰國、越南在世界農產品市場的議價能力。
“泰國、印度等大米主要出口國的相關政策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生產影響不大?!?
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姚惠源對界面新聞說,“我國是世界和亞州水稻生產大國,大米供需有余。并且我國糧食儲備安全系數遠大于國際糧食儲備安全系數,目前可以確保14億人的吃飯問題?!?/span>
但姚惠源提醒,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糧價上漲就是最直接的影響。從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每月發布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共上漲了49%。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后,2022年的2月和3月,該指數在兩個月內(較1月份)上漲了17%,兩次破歷史新高。
5月中旬,烏克蘭農業政策與糧食部長在參加全球饑餓問題部長級會議時曾表示,今年烏克蘭的糧食產量預計將下降50%,越冬作物的播種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國際社會應該做好每噸小麥的價格由目前的430美元漲至700美元的準備。
姚惠源介紹,另一方面,當前中國食物供給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國際市場,每年要進口1億噸左右糧食,其中大部分為大豆。并且,中國的糧食進口正處于歷史高位,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進口糧食16000多萬噸,同比增長18.1%。
而《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由于俄羅斯、烏克蘭是全球多種主要作物的出口國,俄烏沖突可能將大大加劇現有糧食危機,預計2022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可能比2021年更加惡化。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一個國家農業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樣?!币菰唇榻B,首先會受到進口來源國的自然災害影響。例如2021年,美國、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國家遭受了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就將影響我國的大豆和玉米進口。其次,人類社會中的疫情疫病也會影響農業。例如新冠疫情曾影響了糧食、農資的運輸,使運輸價格大幅上漲。
“在這樣復雜的國際情況下,要做好國內生產、國內供給、國內調度等一系列工作,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币菰凑f。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2%,創歷史新高。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供求仍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曉河曾撰文分析中國糧食結構性供給過剩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近年來,我國糧食供求市場呈現“三多一低”的現象,“三多”包括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一低”即糧食自給率卻越來越低
。
2016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目的,原農業部提出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在《農業部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公斤;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而根據《2020年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的數據,中國在2020年度的馬鈴薯種植面積8300萬畝,鮮薯產量預計為 9900
萬噸;平均畝產預計不超過1200公斤?!翱傮w而言沒有實現原定馬鈴薯主食化的目標?!币菰凑f,“經過實踐證明,土豆主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論證?!?/span>
布瑞克農業大數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徐洪志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辨析》一文中分析,與稻米、小麥等主糧相比,馬鈴薯含水量高,導致儲存不便、運輸成本較高,因而主要作為副食而非主食消費。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產的近1億噸馬鈴薯中,鮮食消費量超過60%,且大部分為國內消費。徐洪志分析近幾年的農業數據后總結:鮮食馬鈴薯消費量處于平穩飽和狀態,主要增量在全粉生產和鮮薯加工領域,但其增速較慢。
姚惠源提到另一方面原因,即馬鈴薯的物化特性決定了它難以主食化?!氨热缫疡R鈴薯粉做成餃子、面條等主食的話,需要加很多添加劑,實在得不償失?!币菰凑f,與其他谷物粉、小麥粉比起來,馬鈴薯全粉產品的加工技術不夠成熟,且價格較高。
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確定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要求。姚惠源介紹,因此“我國必須確保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
目前,我國小麥年產量為1.3億多噸,處于供求平衡略有余;水稻年產量2億多噸,處于供大于求;玉米年產量2.7億噸左右,供需處于緊平衡;大豆年產量則有1300多萬噸,缺口超過1億噸。
這與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汪希成的研究不謀而合。汪希成在《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新變化與改革方向》一文中指出,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供求差出現了較大的分異。他進一步指出,糧食品種結構上存在的供求矛盾,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除了供需品種不平衡,還包括供需品質不平衡,即高品質糧食產出比重較低,國內高端消費需求主要依賴進口。
姚惠源因此介紹,今年我國糧食供求結構優化的要求是必須穩定水稻、小麥產量,并積極提高優質水稻和優質小麥的比重,發展高蛋白、高含油的大豆和玉米產量。特別要提高大豆產量,解決大豆82%依賴進口的局面。